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玉州篇:穿越千年古州的文化记忆

2022-09-08 13:46:26 3997

摘要:在玉州,有那么一座桥,架在闹市,桥上人来车往;有那么一口井,藏在窄巷,井里岁月无声。若非此次“玉林文化地图”采访组专门的探寻,我们当中很多人已经模糊了它们的名字——云龙桥、紫泉;正是此次的探寻,它们所蕴含的重商重义、崇文尚武等文化记忆一点点...

在玉州,有那么一座桥,架在闹市,桥上人来车往;有那么一口井,藏在窄巷,井里岁月无声。若非此次“玉林文化地图”采访组专门的探寻,我们当中很多人已经模糊了它们的名字——云龙桥、紫泉;正是此次的探寻,它们所蕴含的重商重义、崇文尚武等文化记忆一点点被重新唤醒。

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代文也。在玉州,“文”与“质”历经千年历史演变,相辅相成。那静静流淌的南流江,那粗犷嘹亮的八音音律,那素雅古朴的明清建筑,那说不尽道不完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还有如今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工作者、艺术爱好者们的群体画像,他们展示的正是玉州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核,可以使我们直接感触到的心灵历史。

文化既是城市的记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优秀的文化传统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在我们脚下的土地积淀下来,感染着我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让人自豪,催人奋进。在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呼声高涨的今天,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提取先人的智慧,是我们从历史走向未来的重要法宝。“玉林文化地图”采访组适时开启的,便是这样一个探寻文化之美的旅程。

玉州区著名文化景观、有5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群——高山村。(航拍图片)

【追溯传承中发展的玉州文化】

“哇,我小时候经常在云龙桥附近玩,竟不知道这儿还有那么大一块桥碑!”3月21日,玉林日报“玉林文化地图”全媒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开启首日,报道组成员“本地土著”禤繁就有了新发现。3天采访时间里,报道组在玉州区的热心学者和群众的带领和介绍下,追溯玉州文化的根源,重新认识了不一样的玉州文化。

热闹的骑楼街散发着玉州这座城市独特文化底蕴。

得益于玉林市大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年来玉州区各地兴建了一批新的基层基础文化设施。

古老的云龙桥,今天还发挥着作用,玉州区多元文化的印记一直在延续。

位于玉州北面的高山村,更能反映玉州人知学务耕的传统。

多元包容的玉州文化

一座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让人难忘的城市。如何确定报道组3天里的采访路线,通过采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现代文化,玉州区文体局局长谭艳艳煞费苦心。她说:“玉州文化多元,受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汉越融合、经济发展、对外交往、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方言、习俗以及社会心理、人文性格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带着鲜明的南北文化融合的特征,既有传统的土著文化,又有鲜明的中原文化。”

位于玉州区大南路与沿江北路交会处的古石桥云龙桥,历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云龙桥是古时南北陆路交通要道,灿烂的中原文化在此“靠岸”输入玉林。

“南桥古渡鲤鱼游,这云龙桥可是玉林八景之一。”跟随着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总编禤光铭的脚步,采访组来到南北横跨南流江接竹美路的云龙桥。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龙桥古渡”盛极一时的绚烂被岁月湮没,已成引车卖浆者流的生存之所。然而,桥面青石被古时拉货物的“鸡公车”压下的深深车辙,无声地向探访者诉说着“岭南都会”的昔日荣光。

禤光铭介绍,明清时期,云龙桥的上、下游停泊了许多玉林至廉州往返的船只,大量物资经过玉林源源不断地输往海疆,合浦、北海的海产品溯江而上,运至玉林集散。至南宋,玉林得到“岭南都会”的美誉,光绪《鬱林州志·卷五》记载,“况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于此聚居。”

玉州文化的多元,从旧城区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可见一斑。在玉州区大北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艺术精品玉林粤东会馆,与修缮后的商业骑楼建筑隔路对望。

禤光铭介绍说,明清时期,众多广东南海、顺德商人来玉林经商,为了解决旅桂商人的商业利益、群体归属感等需要,具有“联谊、祀神、合乐、义举、公约”功能的会馆应运而生。广东商人在玉林的经商活动,促进了广东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的交融,且不说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粤剧,如今玉林的舞狮,就很有顺德的特色。

骑楼建筑是西方古典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的居住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沿街楼房底层的房子往里掏空两米左右,在楼下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旧时,商铺的老板往往会热情地招呼路人到骑楼下躲雨、纳凉。禤光铭说,这也体现了玉林人开放、通融的淳朴品格。

在继承中发展的文化发展观

由广东梅州移居玉林的黄氏家族的第四代人黄炳粤不会想到,其200多年前建造的硃砂客家围屋保存至今并焕发生机,成为当下广西区内外游客游览休闲之地。客家民系聚族而居,固守其语言、习俗,讲求文化传承的传统,以新的形态流传下来。

近年来,玉州区以位于南江街道岭塘村的硃砂垌客家围屋为中心,建设规划占地约200公顷的客家文化生态园,打造了一个宜居、宜产、宜游的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游客在硃砂垌客家文化生态园不仅能欣赏到客家文化与玉州本土文化交融的精品。还能通过了解建筑的布局、形式,从中领略客家民系强调宗族团结和耕读传家的优良秉性。

玉林气候好、土地肥、少天灾,是农耕生活的“风水宝地”。南宋地理书《方舆揽胜》记载,鬱林风俗淳古,民知孝悌,“力田务本,良才秀民,好学者多”。

玉州区文化馆原馆长牟健认为,除了玉州南面的硃砂垌,位于玉州北面的高山村,更能反映玉州人知学务耕的传统。

3月22日上午,采访组来到高山村时,村主任陈代勤正和玉州区有关领导及旅游行业相关负责人,商量加快推进高山村旅游项目建设。

高山村重视教育,在广西区内外极富盛名。《玉林地名志》上有“高山文人辈出”的记载,自明代建村至清代,村中各姓氏都兴办私塾、蒙馆、大馆,形成相互竞办,你追我赶的局面。明清时,高山村出进士4名,有举人16名、秀才238名。

陈代勤告诉记者,高山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大量诗词歌赋、对联、民间轶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民间,存在老人的记忆里,随着岁月的流逝,高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高山村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推动旅游开发的同时,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传承好、发展好高山村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年,结合旅游开发,高山村举办了多期国学培训班,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陈代勤介绍说,在高山村明清古民居群的绍德祠,小朋友身着汉服,席地而坐,听高山村的大学生村官讲授高山村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的拜师礼,齐读高山村传承百年的《朱子家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和国学文化经典的魅力,感受高山村“耕读传家”和“勤有功,谦有益”的传统,以及温良恭俭让的遗风。

报道组在高山村高低错落、纵横有序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中行走,看到一些破败的古居正在进行维修,街巷的道路也在进行修缮。道路两旁还将挂上古香古色的宫廷灯。新的变化,将为文化积淀深厚的高山村注入新的神采。

在继承中发展,成为政府及民间振兴玉州文化的普遍认识。

源自秦汉时期宫廷和军中的吹鼓乐的玉林八音,其曲调优美、嘹亮,演奏风格热烈、欢快,各种庆典、红白喜事以及舞龙、舞狮和地方戏曲、舞蹈中都少不了用玉林八音来伴奏,深受玉州群众喜爱。

今年56岁的州珮社区居民张耀东30岁开始接触八音,“要是几天不碰乐器,人就没精神。”八音的魅力可见一斑。然而,时下八音队伍鲜有年轻人的身影亦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在著名民间乐器演奏家、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的八音队里,出现了萨克斯风的身影。庞伟元认为,西洋乐器的融入,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八音。庞伟元13岁学艺,15岁已上台“夹扣肉”(出师),谈起年轻时学习、传授八音的经历,已60多岁的庞伟元神采飞扬,声音如唢呐一般高昂,八音的音律已融入他的血液。

2004年,出于对民间艺术保护的责任感,庞伟元着手筹备广西八音的申遗工作,用了一年时间跑完7个县(市、区)收集资料,摸清各地八音的源流、乐器种类、曲调、社会影响等。2011年,玉州区文化馆成功申报“广西八音”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所爱之事投入热忱,为他人之需释放才情,玉林人对于文艺和文化的态度,一代一代相传。60年前,还是纸厂老板的城西街道玉豸村村民李恩阶在村里的老艺人的呼吁下,出资建起村里的陂头艺术团,传承发扬桂南采茶戏。多年来,他率艺术团踏遍两广舞台,声名鹊起。现在,已80多岁的李恩阶对民间艺术的热忱分毫未变,出钱出力催促村里的年轻人加入到艺术团里“唱春牛、唱采茶”,当年村里老艺人对他所讲的话已深深印入他的脑海里,“恩阶,你去组织年轻人唱春牛吧,你们现在不唱,以后就没人唱了。”

日益丰富的文化体系

在高山村采访时,村主任陈代勤告诉记者,小时候物质匮乏,村里的古戏台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数百年来,高山村人在古戏台演戏、演艺、舞狮,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如今,古戏台已成垒土,村里新建的百姓大舞台顺利“接班”,又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到节假日,村里人会聚在一起开展文体活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人口迁移、拆旧造新,玉州昔日的古城墙早已不在,但是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并没有变得稀缺,城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路文艺高人活跃于闹市乡野,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玉城街道西就社区玉州诗词学会西就分会的活动场所崭新明亮,墙上贴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由于西就社区地处城区,以及社区对诗词文化的重视和呵护,玉州诗词学会的成员们喜欢聚集在此交流。

玉州诗词学会会长吴伯才介绍道,玉州诗词学会成立于1981年,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县级诗词研究会,甚至比1987年成立的中华诗词学会成立的时间还早。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对诗词文化的重视,学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去年,新入会会员24名,是玉州诗词学会有史以来吸纳会员最多的一年。

自2014年以来,玉州区大力开展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区”工作,创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日,中华诗词学会将“中华诗词之乡”牌匾授予玉州区。

此外,得益于玉林市大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两年来玉州区各地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兴建了一批新的基层基础文体设施,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玉豸村新屋屯的村民朱军以前的文化活动就是“看电视、打牌”。2015年9月,位于玉博公路玉豸村段的玉州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后,朱军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他说:“还是看书好。”

报道组来到玉州区图书馆看到,馆内设有总服务台、多功能报告厅、采编室、图书借阅室、报刊借阅室、少儿借阅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本书库、地方文献室、玉州画院、诗书画展厅、艺术训练厅等功能室。藏书量达到了32万册,仅去年开馆之后4个月的借阅量就达到了近5万册。

报道组3月21日下午来到南江街道江滨社区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社区崭新的舞蹈室里,78岁的池惠华带着“舞动玉药”文艺队在练舞,备战数天后举行的玉林市广场舞比赛。“这个舞蹈室面积500平方米,比江滨社区原来的办公地点还大。”池惠华老人非常高兴。

“舞动玉药”文艺队成员都是玉药集团退休的员工,和报道组此次接触到的潘岭村文艺队、腾飞文艺队等,玉州区大多数民间文艺团体一样,她们的节目基本是自编自排,鲜活有趣,创作灵感来自生活,常常紧扣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创作,并积极参加玉州区举办的“平安玉州”文艺巡演等活动。“我们跳的是现代的舞蹈,歌唱的是新的生活。”池惠华老人笑着说。 (记者 王彦臻/文 陈东/图)

【坚守,让文脉延续】

“无论黄昏时的树影有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印度古代诗人迦梨陀娑的诗,冥冥中道出了文化的真谛。是的,文化的根在民间,民间文化匠人的坚守,让古老的文化艺术得以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永恒镌刻。

本报“玉林文化地图”全媒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玉州篇),报道组从玉州区千千万万民间艺术的守护者和传承人中撷取其中几人,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不计时间与成本的付出背后对于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与守护,以此向所有民间文化艺术的守护者和传承人致敬。

守护玉林人的文化印记

禤光铭,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总编,致力于玉林本土文化研究。

“蒲塘飘色是桂东南传统民间艺术花丛的一枝奇葩,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浓郁的地域色彩……”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总编禤光铭正在撰写《蒲塘飘色》一文。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玉林人,他对玉林文化有着极深的感情,退休后的他更忙碌了,也感觉人生更有价值了。

节日民俗是他最为关注的玉林特色文化。他认为玉林过节的习俗特别与众不同,在《玉林春节民俗》一文中,他从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的牙祭日说起,将“灶美上天人发癫、一年不梭梭卅晚、大年初一发利是、正月初二迎姑爷、初十十六挂花灯”等习俗娓娓道来,成就一幅玉林人温馨喜庆的过年画卷。作为研究会杂志的副总编,他也肩负着编辑的重担。“看!这是我们新一期的《文化时空》。”这一本玉林文化杂志越来越厚重了,厚达300页,精美的铜版纸印刷,内容既有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等最新政策的宣传,也有方言研究、氏族文化等对本土文化的研究,还有散文诗会、书画彩墨、创意诗联等文化交流。禤光铭和一群同样热爱玉林文化的老朋友一起用异乎寻常的热忱和生命记录着玉林文化的点点滴滴。

用镜头记录玉林的传统文化!禤光铭的另一个身份是桂东南摄影学会会长。该学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系列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几乎马不停蹄。“前不久还组织会员到兴业县蒲塘镇开展民俗摄影采风活动呢。”禤光铭随即打开电脑,指着照片介绍说,被列为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玉林“寒山诞”是玉林及周边地区民间最重大的民俗节庆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蒲塘二月初十飘色巡游。近两年,他一直脚步不停,真武阁、客家古屋……这些玉林文化的特色代表是他追逐记录的对象,在光与影的世界中体现文化的韵味,不仅留下了印记,更刻录到他生命中。

每一个音符都是生命力

庞伟元,“广西八音”传承人,醉心于八音艺术的发掘和编译,为广西八音申遗作出巨大贡献。

鼓、锣、钹、笛、箫、弦、琴,奏出一曲曲或喜庆或欢乐或哀愁或悲切的“桂东南交响乐”,这就是玉林八音。“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传播!”2011年,“广西八音”正式由玉州区文化馆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八音中,玉林八音流传时间最久,演奏水平最高,保存曲目最多。“热闹喜庆啊!”玉林八音的传承人庞伟元说。庞伟元13岁开始学习玉林八音,与玉林八音相伴了半生,如今更是全心投入其中,要将这一瑰宝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庞伟元介绍说,八音在演奏曲目、程序和乐器分工上都很有讲究,在演奏前要根据服务的对象和演奏场合,选择相应的曲目,按“龙头”“虎腰”“凤尾”这三个曲目程序进行演奏。

八音之声在年节喜庆、庙会寿诞,或是歌舞晚会中便会徐徐响起,不同的民俗活动、场合选用不同曲调。《大开门》《一枝花》《朝天子》《八仙贺寿》《虎落平阳》等曲谱流传至今。

采访当天,庞伟元和他的同伴随即演奏了一曲玉林八音《一枝花》,只听得时而高亢激昂、喜气洋洋;时而行云流水、平展舒缓;有时排山倒海、气势浩大;有时回归自然、了然于胸……

“玉林八音曲谱极为独特,是八音中的集大成者。”庞伟元介绍,乾隆年间《南北九宫大成谱》流传民间,玉林八音大部分曲调源自其中,但又汲取了玉林山歌、采茶调以及其他艺术品种的精华而成,非常珍贵。如今,玉林的八音队已有近200支,遍布玉林各县(市)区。

除了玉林人耳熟能详的曲谱,庞伟元和其他老艺人还不断挖掘和编译新的曲谱,甚至可以做到一天演奏不重复,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让玉林八音在新的时期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这正是民族音乐的根基所在。”庞伟元说,玉林这一方沃土让八音这种演奏形式得以生长繁盛,响彻玉州大地。

在传承与突破中前行

苏华东,州珮功夫第十三代传人,在发扬传统武术的同时大胆创新,将经典文化与武术结合,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教化育人。

身体精壮、四肢敏捷有力;面容坚毅,双眼精光四射;出拳迅猛、动作如行云流水……苏华东整个人精气神十足。作为州珮功夫第十三代传人,苏华东努力让当年南少林僧人传授的武功在玉林大地开花结果。

“我每天都练武,和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家里的饭厅成了练武场,苏华东每天茶余饭后的乐趣就是练上一套两套拳法,兴致来时甚至把十几套拳都练上一遍才过瘾。他特意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练拳的过程。为何要录制下来?而且还是从头到尾,难道是要上传到网上去?“这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面对记者的调侃,苏华东解释说,他会经常仔细观看自己练拳的过程,注意每一个动作的细微变化,力度是否适合,动作是否流畅,变化间是否连贯……在他看来,这些小细节都是提高水平的关键所在。他就这么每天练着,思索着,传播着。

功夫之道在于变,这是苏华东习武多年悟出的道理。2013年,苏华东开始了一个大胆的新尝试——将州珮功夫与传统经典文化相结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口中念着“三字经”,随之缓缓出拳、踢腿,一句经文配合一个动作,整篇下来竟然就是一套擒拿格斗防身术。“让州珮功夫能文能武!”苏华东说,鉴于来武馆学习的多是孩子,他才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无论思想也好,功夫也罢,都能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而一边强身健体,一边朗诵古文也不失为二者最好的结合。”如今,玉林市玉州区古定小学、玉州小学、玉州英文学校等处的孩子都开始接受这样新奇的文武教育。“孩子们真的听话些了。”一位班主任感慨地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活泼好动,让他们习武无疑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再将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经典教育融入其中,不知不觉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和三字经拳一句一个动作相比,弟子规拳则更复杂,一句中融合组合拳、摔跤、擒拿等动作,成为一套刚猛的空手搏击拳。

他还在不断创新着,将更多拳法改编成动作简单易学的新拳术,让州珮功夫融入玉林大地,融入玉林人的血脉中。

每一部作品都是生活的刻画

陈武钜,被称为“玉州赵本山”“农民编剧”,将生活小事创作成小品,引人崇德向善。

陈武钜很忙!

“哎,我正急着准备节目参加玉林市第八届三月三山歌会比赛呢。”在玉州区仁东镇鹏垌村见到陈武钜时,他口中念念有词,皱眉思索着歌词曲调,手中还不时挥舞着动作,作为喜洋洋文艺队的领头人,他特别认真而用心。努力让每一个小品都有意义——这是陈武钜的坚持。

“一开始是赶鸭子上架。”陈武钜笑着说,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则是以帮人拉货为生。2003年,群众文艺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各村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文艺队,但多以歌舞为主,没有小品,村里找到他帮忙想办法,没想到后来竟然造就了“玉州赵本山”。

“小品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要以笑见效。”为此,陈武钜从道具夸张、动作夸张、表情夸张三方面入手,自编自导自演,多年来编导了几十个农民喜闻乐见的小品。报道组采访他时,陈武钜翻出道具、戴上假发当场表演了自创的小品《二元理发》,他的表演动作夸张、表情到位,诙谐有趣,显示出极高的表演水平和天分。

今年的山歌会比赛,陈武钜又有了新想法:“这一次我们将演出山歌小品。”他告诉记者,以往的小品多是以白话对话为主,于是他在写剧本时萌生了用山歌来替代白话的想法。陈武钜说,小品中的对话大多是生活化的口语,用山歌这种同样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张皱巴巴的红色稿纸上,这个名为《美丽家园》的剧本还颇有意思,“男(吃芭蕉上)唱道:千州万州不比我玉林州,番桃黄皮又石榴;有事在此等班车,打扮潇洒又时油。”(随手丢果皮)。女(捡果皮)唱道:你是谁家烂仔头,乱丢垃圾在地头,罚你扫地两三日差得……”他告诉记者,他创作的小品灵感多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小事,他每天都在忙碌着,既忙于生计,也忙于把各种有启发意义的小事或片段记录下来,为创作小品积累素材。他拉货的车上随时备着纸笔,等活的空隙,他有时背台词,有时揣摩角色扮演的动作和表情,努力让他创作的“玉林小品”为更多人喜爱和接受。(记者 禤繁/文 陈东/图)

【文化标签】

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命脉。玉林日报“玉林文化地图”全媒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循着历史文化、民间艺术等脉络进行寻找、梳理和提炼,重拾玉州文化碎片,搜集、挖掘、整理历史人文故事,引导全民认知本土文化,激发文化自强的内在动力,达到文化浸润心灵、以魂塑魂的境界。

骑楼街

骑楼街,以玉州路与人民路交汇处为起点,向东、西、南三面辐射,延伸至人民路、五灯坡、西街口、解放路、大北路等路段,是繁荣的商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玉林的老骑楼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年久失修。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一具有浓郁岭南风情的骑楼建筑,自2004年始,玉林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巨资,全面启动改造骑楼街的工程。改造后的骑楼街风格统一但又独具特色。

骑楼街中最别出心裁的应是一幅铺在地面上的玉林地图。这幅地图位于骑楼街的中心位置,占地170平方米,用不同颜色的石材标注了玉林所辖7个县(市、区)的区域位置,并且设有路标和指南针,内容严格按照地图的制作规格和要求完成,为过往行人了解玉林的地理提供了方便,创意新颖,是骑楼街一个亮丽的风景点。

高山村

2007年5月31日,高山村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批准获得第三批“中国历史名村”称号、2013 年1 月获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称号、2014年10月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2009年5月4日,高山村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成为第六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4.5平方公里的村域里,自明朝万历年间办起第一家私塾——“独堆坡书房”起,随后各个家族竞相开办启学蒙馆、大馆、私塾等,到清末全村共有15间,被人们称之为“进士村”。

以耕读传家,以诗书继世,在无形的文化熏陶下,高山村完好地保留了有5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建筑群落,成为玉州区著名的文化景观。

万花楼旧址

万花楼建于700 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是供奉文曲星君的地方。文曲星君,也就是古时候的文化、科举之神。建成之后700多年的时间里,这座楼始终是玉州城里最高大气派的建筑,默默地接受着一代代士子文人的供奉,是玉林文脉的标志。

文革之后,当时的玉林县在全国开风气之先河,在1981 年成立了最早的县级诗词研究会,毅然打出了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旗。诗词研究会出版的诗刊最早的名字,就叫《万花楼》。《万花楼》的出版,在那个年代无异于文化界的一声春雷,惊醒了全国的诗词爱好者们。

玉州区图书馆

位于玉州区城西开发区玉公公路玉豸村路段,占地15亩,该馆楼高五层,1~4层共3000平方米,馆内藏书5.8万册。于2015年9月11日正式开馆、对外免费开放,成为集学习、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大院。

玉州区文化馆

位于玉州区内环南路231 号,占地面积1127.59㎡,建筑面积2634㎡,为国家一级馆。

仁厚镇文化站

位于仁厚镇政府旁,建筑面积600 平方米,有健身路径一个,内设有办公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培训室(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中心)、图书室、棋艺书画室、音乐娱乐室和文物博览室,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云龙桥

被誉为玉林八景之一的“南桥古渡”,所指的就是骑楼街南端不远的云龙桥。

从元朝开始,这座桥就屹立在商旅如织的南流江上,期间多次被毁坏,都是在商人们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修复。清朝嘉庆年间,云龙桥再次重修,玉林各界募捐白银七千余两,修复后的石桥平整坚固,串连起南流江两岸,沿用至今,成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陂头村艺术团

因其踏遍两广,让桂南采茶戏声名鹊起,成为玉州区闻名的民间演出团体。现年80多岁的李恩阶是团队发起人,老爷子曾经叱咤商海,手创办起远近闻名的乡镇造纸企业。他表示,能用半辈子的时间做文化,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

“广西八音”于2011 年5 月由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馆申报成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打)名录。

玉林八音是广西八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桂南八音、吹笛儿、吹六笛,是玉林地区唯一的吹打乐。这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民间音乐,因其曲调优美、嘹亮,风格热烈、欢快,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音乐界同仁为此给它取了个非常形象的雅号——“桂东南交响乐”,是一种在玉州区的社区和农村寻常可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州珮功夫传承人:蒋长全、苏华东

“州珮功夫”于2014年10月由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馆申报成为第五批广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传说是数百年前,由一位南少林僧人传于居住在玉州城北的苏昌垂一族,从此在玉州扎根生长,派生出武林庄、长胜居、义勇居、浩然居、爱国堂、明善堂、庆善堂等“一庄三居四堂”的武馆格局。

粤东会馆

位于骑楼街西边的粤东会馆,清朝初年所建。依托会馆,来自广东的商贾们与当地玉商充分交流融合,兴办义学、扶贫济困,开创和谐共生的商业氛围,携手造就了繁盛的玉林。历经二百多年,粤东会馆留存至今,是玉林不可多得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艺术精品。如今,粤东会馆成为大北小学的一部分,昔日噼啪的算盘声,换成了琅琅的读书声。

大成殿

离粤东会馆不远,是玉林孔庙的主要建筑、古时候文人士子心目中的圣地,由当时的玉林官府联合商人们共同兴建。如今大成殿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安然坐落在古定小学的校园里。文化的藩篱早已被打破,再不是士林独享的特权,如同一阵春雨润物无声,播洒在群众的身边。

寒山诞

寒山诞是玉林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最初,这一民俗活动的核心是求雨。演变至今,这一活动十分热闹,背后承载了民众祈求祖国繁荣昌盛、生活风调雨顺、庄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近年,拥有历史渊源的寒山崇拜及寒山诞活动,被我市文化部门列为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寒山及其信仰崇拜活动已作为玉林一个独特的文化元素,经千年沉淀已成为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

“紫泉”

玉林八景之一的瑞泉井,位于云龙桥附近的一条小巷内。

民间传说这口水井,周围有1 米高的砖墙围住,井下压着一条龙,一到天旱,这条龙就会呵呵喘气流出紫色的口水来,故称龙泉,或称龙井。史书记载,这口井5次流出紫水,所以改名“紫泉”。有人认为,这是天下太平、科举兴盛的吉祥的征兆,所以又命名为“瑞泉”。当时在瑞泉井附近还有一所瑞泉书院,不少文人学子汇聚于此,文风甚盛。

硃砂垌客家围屋

玉林市硃砂垌客家围屋距今近270 年的历史,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是客家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建筑,也是目前广西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围屋。其建筑水平、历史沉淀、文化内涵堪称玉林古建筑之翘楚,是玉林本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遗产。2004年,硃砂垌围龙屋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保护和传承客家传统文化,当地部门已联系企业进行保护开发,建设规划占地约3000亩的客家文化生态园。

“牛大叔”玉林牛巴

“玉林牛巴”于2008年3月由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馆申报成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同”玉林月饼

玉林月饼于2008年3月由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馆申报成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何老”玉林凉茶

玉林凉茶于2008年3月由玉林市玉州区文化馆申报成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标签”的基础材料由玉州区文化与体育局提供。在收集材料中,玉州区宣传文化部门积极配合并给予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还广泛发动各级文化工作者、乡土文化能人参与其中,特此感谢。)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